12.21人性II說書會:從殘障者的性 反思性論述的殘障 報道: 小明
「你不會有性,對嗎?因為你不能走路。」--頁176
殘障者普遍被視為「無性者」(asexual beings),即假定他/她們沒有性的興趣、需要、欲望及能力,性對殘障者是不存在的。--頁175
人類學家麥菲(Robert Murphy) 指出殘障者的性問題往往是社會標籤化所造成,坊間誇大他/她們的性問題,視為不正常,或無性者。為何社群論述可以使他/她們的性陷入困境?這就涉及殘障者與社群的權力關係。--頁185
日期: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時間:晚上7:15 - 9:15
地點:九龍佑寧堂 (佐敦道四號)
分享嘉賓:
文希甄 〈從殘障者的性反思性論述的殘障〉作者
胡露茜 編者
回應嘉賓:
細細老師:關愛雙性人熱線負責人,註冊社工,中醫師,臨床催眠治療師
Chris Yau:腓骨肌萎縮症患者
Chris 自我介紹:我叫Chris Yau,是一位患有腓骨萎縮症(Charcot-Marie-Tooth,CMT),亦稱為遺傳性運動感覺神經病的病患者,童年時便患上此病。我的病徵是手腳不靈活,手指和腳趾的感覺和靈活性都比較差,但基於童年腳部做了手術,所以還可跑和跳,算是不幸中之大幸……我同時是一名家庭主婦,我丈夫是肌肉萎縮 症病患者,日常生活都是我和工人一起照顧他。我們的婚姻生活與常人無異,當中也包括性和愛兩種元素,所以很多朋友問及我這敏感題目,他們知道是無異時,卻露出了驚訝的表情。其實只要雙方能好好商討,怎樣能達致大家想要的性,性愛的過程可以是很愉快的。
說書會後匯報
「我想拍拖、結婚、生仔,但我無資格……」肢體殘障者的心聲,撩動兩三年前在修讀神學文希甄的心:原來這些平凡不過的事,對殘障者並非必然,但探究原因,不一定因為他們「唔得」,而是主流社會「睇死」他們「唔得」或根本「無性」。
「『呢啲嘢唔屬於我』的想法,其實是香港社會令殘障者不能得到。」跟丈夫有不同程度肢體殘障的回應嘉賓黃太,斬釘截鐵地告訴大家殘障者當然有性需要,她的夫婦生活如何,性享受不可或缺,只是他們比其他人需要特別的配合,如以姿勢遷就。可悲的是,她有個殘障朋友竟要「靜靜雞」光顧姐姐仔「破處」,嚐到性滋味,卻害怕被親友發現,黃太慨嘆香港比台灣和日本等地落後得多,也間接縱容了性侵犯殘障者的不法之徒。
對於香港社會只關顧殘章者的民生,而完全忽略性需要,《人性II》作者之一希甄點出背後涉及一些意識形態,是扭曲和否定上主的創造,以及祂接納人的整全;但她沒有即時建立一「反論述」或把「性」神聖性,這樣走到另一極端,同樣是簡化了殘障者的性,她選擇如實呈現殘障者的境況。
首先,希甄肯定殘障者的身體經驗,他們也可透過性與人分享,與自己、他者和世界重建關係,過程就如經歷重生和救贖;但畢竟有些「性事」他們Can do,有些Cannot do,總有失落和無奈,也是一種道成肉身的體現。另一方面,殘障者對性的理解比一般人更多元,讓我們認識何謂性。
說書會回應嘉賓細細老師則代表雙性人,道出性器官異常者的性境況,例如有些是性器官100%失效,但一樣有性欲求,因為最強性器官是我們的腦袋!被嚴重誤解下,有些雙性人拒絕拍拖和做愛,自由戀愛在他們而言是虛謊,生活充滿尷尬、許多委屈和艱難,「他們絕對是酷兒(Queers)!」
細細老師進一步指出,雙性人和殘障者都被社會誤解,這種無知和扭曲形成了壓迫和歧視,霸道地剝奪了他們的性權。細細老師說,雙性人的性需求比一般殘障者更複雜更難提供協助,「但只要用心去了解和尊重每一位,我們都可以給予支持和幫助,甚至可以一起扭轉社會有殘缺的觀念!」
說書會上有朋友感嘆,其實教會才是「殘障」的一群,我們的神學觀不夠「寬廣」,殘障者真實面對自己,心靈反比我們更健全,但社會的性觀念、框架偏偏是由我們一群不健全的人建構出來,教會和社會都當反省。作者希甄希望文章成為殘障者和雙性人的祝福,若教會帶頭改變,才真的顯出它是有價值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