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之約—共建同志友善教會」二週年感恩崇拜
主題: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
講者: 胡露茜博士
分享題目:從既濟到未濟
今日我分享的題目是「從既濟到未濟」,內容分作兩部份:第一部份是向在座的性少眾朋友說的,第二部份則是給香港教會的呼籲。
《易經》的六十四卦代表了宇宙萬事萬物的生態運行。以乾坤為首,分別代表天、地的開始,以既濟、未濟為終,反映萬物的平衡與無窮的奧秘。
「濟」有渡河的意思;「既濟」代表完成,「未濟」則是未完成,需要繼續向更美善的方向努力。「既濟」雖有完成之意,但不是終點,「未濟」才是六十四卦中的最後一卦,以未能渡過河為比喻,說明「萬物的無窮與無限的可能性」。
其實彩虹的形成,亦相當貼近易經的乾坤及既濟與未濟的生態觀。單有陽光沒有雨水,是不能形成彩虹的,要在雨後加上陽光的照射,我們才可以見到彩虹。
對於以色列人,「彩虹」是一個立約的記號。在聖經挪亞的故事中,上主用彩虹與人及一切活物立約,應許凡有血氣的,不再被洪水滅絕,也不再有洪水毀壞全地。然而,上主的應許,是既濟,亦是未濟。
對於基督徒,復活的盼望,是既濟,亦是未濟。基督教福音的核心是主耶穌基督的受死與復活。除非我們經歷過十字架死亡的痛苦,我們是無法體會復活所帶來的平安、喜樂與希望的力量。
對於性少眾的朋友,同志彩虹旗的由來,正是以一位同志被殺的事件,向世界宣告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亡並不是福音生命的終結!十字架的刑具已轉化為釋放、復活與光榮的記號。
1978年的11月,美國三藩市的同志市議員哈維‧米爾克(Harvey Milk)被謀殺,這件事震驚了全同志社群。為了紀念這次慘劇,三藩市的同志社群深感到需要一個驕傲的標記,以凝聚與代表同志社群的力量和團結。
藝術家吉伯、貝克(Gilbert Baker)以當時的五彩「種族旗」(Flag of the Race)為靈感,設計出八個顏色的彩虹旗,後來因製作問題删掉了兩個顏色。自此彩虹旗的六種顏色分別以紅代表(生命)、橙代表(復原)、黃代表(太陽)、綠代表(自然)、藍代表(藝術)、紫代表(心靈)。今天彩虹旗已成為全球酷兒同志的文化象徵,它代表著包容一切種族、國度、政治、性別及性取向。
以下,我跟大家分享的,不是我個人的經歷與見証,而是一位台灣同志基督徒朋友的見証,因為他讓我看見同志基督徒身上的十字架,以及復活主所帶給他、以及整個同志社群的醫治、光榮與希望。
令我深受感動的這位朋友的就是在2013/10/26 第十一屆台灣同志大遊行中講話的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理事王增勇。
他說:「自己人生的前三十年,一直無法面對自己是同志的污名身份,因為他看不見希望。」
他以為如果出櫃了,家人會不要他,他會失去所有朋友,他會沒有事業。
他說:「污名是什麼?它讓你覺得自己是不好的、不正常的、污穢的。它讓你覺得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它讓你覺得自己的生活是沒有希望的。」
於是,他不敢做回自己,恐怕別人發現自己的秘密;
於是他把別人都隔絕在外,包括自己最親近的人,成為不敢愛、也不敢被愛的人。
三十歲時,他覺得出櫃最大的困難是他從沒有遇過一個活著的同志,讓他知道當同志是OK的, 是可以有希望的,是可以活得豐盛的。
那一年,他毅然買一張機票飛到三藩市去拜訪他當時唯一知道的出櫃男同志, 只為了親眼看到他是否活得好?
今天他願意站出來講見証, 是為了很多還在暗櫃裡掙扎的同志, 也讓社會大眾看到同志都是活生生的個人, 不只是一個標籤, 一個要他花了三十年才撕掉的標籤。
以下一段可說是他的信仰告白:
「同志污名就像是十字架一樣, 祂帶給我痛苦,
但是這個痛苦卻又藏著復活的奧秘。
經歷了死亡 我才體會到復活的喜樂,
通過這個污名, 我發現自己可以勇敢,
通過這個污名, 我們找到彼此,
通過這個污名, 我們看見彼此的軟弱與需要,
這才發現, 當我們在一起, 我們可以有力量;
許多原本害怕的事, 在彼此的陪伴下, 都成為可能;
所以,我們為了彼此站出來, 對社會大眾說:我是王增勇 我是男同志!」
神學家田立克認為人最深的痛苦就是與自己的本相的隔閡,不能以偉大神聖的愛來對待自己,凡能愛自己的才能夠愛他人。
希望王增勇這段信仰告白,能讓每一位因著社會及教會的無知和偏見所製造的排斥與污名,以至被迫活在一種仿似暗無天日的生活中的性少眾朋友,能夠重見復活生命的恩典與希望。因為,靠著愛你們的耶穌基督—祂受死與復活—的生命之道,已經在你們身上表明出來了。
以下的部份是我向香港教會發出的呼籲:
江大惠先生在「既濟與未濟」一文中指出「今日教會普遍的問題是自以為已經得救,到達「既濟」,忘記教會的優越不在於他有了得救的保証,而在於他願意謙卑自己,繼續向「未濟」的方向奔跑,發握上主國帶給我們那無窮的可能性。」(參看江大惠:《既濟與未濟》,1996,1-7。)
近年,我從台灣女性主義神學家陳文珊所努力研究和推動的「修復式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的文獻中,獲得一點新的靈感,
她認為上主賜給教會的禮物,亦是教會的使命,是修復人與上主、人與人,乃至人與自然遭到破損的關係,它的重點在醫治和修復已破壞的關係,而不在刑罰,在定別人的罪,這就是修復式正義。修復式神學(theology of restoration )認為上主的公義是復和的正義,而教會有責任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效法和實踐上主國的正義,主動介入並且帶來拯救,讓眾生重新活在上主所賜的平安與公義的契約中。(參考陳文珊:《當修復作為一種正義》,2014。)
基於修復式正義的精神,我謹此呼籲香港教會對同志的關懷,應該由針對同性性行為的對與錯,轉移到反省教會如何與同志建立和解與修復彼此之間的嫌隙和已破壞的關係。,因為目前的對立、分隔和敵我的關係才是一種罪的境況,要衝破這種人為的分隔,我們必須首先伸出友誼之手,與同志尋求和解,因為基督的福音不在乎我們的行為是否正確,而是要求我們彼此相愛。
讓我在此再次介紹澳洲聯合教會的一項嘗試,相信對今日香港教會在回應同性戀議題的爭議有建設性的參考。澳洲聯合教會為了對「性」這個複雜的議題作更認真和深入的探討,特別在一九九一年成立了一個工作小組(Sexuality Task Group),以六年的時間,專責研究和整理一份報告,目的是幫助信眾透過聆聽、學習和健康的對話,重新認識現代人類的多元性態和關係,並尋求人類整全關係的復和與醫治。
為了達至真正的對話,小組特別強調教會必須學習聆聽一直處於教會和社會邊緣的性少眾的經驗和聲音,了解他們的真實處境和掙扎,從而反省教會如何為他們提供適切的牧養;此外,小組亦建議教會毋需強求確立一種統一和絕對的立場或規條,因為立場與規條並不是基督宗教的終極關懷,小組認為更重要的是弟兄姊妹之間的相愛和互相接納。
為了真正達致聆聽的果效,小組特別將一九九四年定為聆聽年(Year of Listening),鼓勵會友學習聆聽來自教會內不同弟兄姊妹的聲音,聆聽對聖經、教會傳統、神學及倫理的不同詮釋;聆聽來自不同社區、文化族群的觀點,以及聆聽近代心理學、社會科學等科研的見解。最後小組在一九九七年完成了一份長達七十多頁的報告書”Uniting Sexuality & Faith”(「連結性與信仰」),內容涵蓋的範圍包括:
- 歷代及近代神學對性及人類關係的分析與反省;
- 探討不同社會/文化及家庭對性關係的討論;
- 性與靈性的關係;
- 性別研究的角度;
- 性傾向與性態的多元呈現;
- 教會在性教育、牧養的角色。
我特別提出澳洲聯合教會這個經驗作為一種建議,希望香港教會在關心和回應性少眾議題時,可以考慮採取更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教會應首先幫助會友探索和理解人在性及情慾方面的多元表達及發展的可能性,認識性乃是上主創造的整全的人性的一部份;繼而透過聆聽、學習和真誠的對話,讓會友重新認識上主在同志身上所施行的奇妙的作為。
誠如江大惠先生所言,在人類性態的議題上:「香港教會切勿自以為已經得救,到達「既濟」,忘記教會的優越不在於他有了得救的保証,而在於是否願意謙卑自己,繼續向「未濟」的方向奔跑,發握上主如何透過性少眾的生命見証,讓我們重新認識上主國的多元與無窮的可能性。」
願主祝福香港的教會,在彼此的差異中學習包容異己,以愛相待,繼續尋求和實踐合乎上主心意、道成肉身的見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