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愛堂
聖靈降臨後第三主日(三一節期) 14/6/2015
講題:無分彼此的愛
講者:胡露茜
經文:太9:1-7;弗2:4-10, 14-18
各位主內的弟兄姊妹平安!
今日的講題是「無分彼此的愛」。
當我預備今日的講章時,讀到一則令我相當震驚的新聞,就是某位民選立法會議員於港鐵車廂,被兩名女乘客以粗言穢語謾罵,當中明顯是衝著那議員公開的同性性傾向而來。發起「向恐同仇恨說不」聯署的大愛同盟批評這些粗言穢語的謾罵不單構成對當事人的性騷擾,更是文明社會不能容忍的語言暴力和恐同仇恨。
這段新聞亦鉤起我的一段回憶,事緣於九二年,我在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擔任助理校牧及舍監,有一晚的宿舍夜話,我邀請了幾位十分一會宗教組的同志基督徒來分享他們個人的故事與信仰掙扎,出席的人數比預期的多,整個大廳都爆滿。當晚每位嘉賓的分享都是真誠和有血有肉的生命故事;然而,最令我不安的是有四位手拿聖經的同學,在每一個故事分享之後,都很機械式的抽出一些經文作為質詢及否定那些同志基督徒的個人經歷與對信仰的感受。
這事之後,我不斷反問自己,難道同性戀者與基督教是必然敵對的?基督的愛不是無分彼此的嗎?從那時開始,我便主動跟這群基督徒同志交往,了解更多他們在信仰和生活上的掙扎。香港回歸後,我決定遠赴美國波士頓聖公會神學院進修神學,研究的題目亦是關於近代性別研究與同志神學的發展。
事隔廿三年,香港社會對同志的接納程度似乎比以前較進步和開放,但從那位議員被當眾辱罵的事件,反映我們的社會和教會仍然普遍存在一種恐同的文化(對同性戀恐懼),並由此而滋生的偏見、歧視、排斥、甚至仇恨。
按香港教育學院最近發表的一項關於同性/雙性戀及跨性別中學生在校園遇到的騷擾與歧視經歷的報告,同性/雙性戀及跨性別學生常因其性傾向或性別認同而在學校被迫面對不同程度的歧視,同時也需要面對不安全的校園環境、設施及制度,影響他們的精神健康、學習進度及成長經驗。
讓我讀出其中一些受訪者的分享:
「我是一個男同志,在一間工業中學的男校讀書。自己性格和行為在小時候已經有點女性化,所以常常給同學取笑,被人覺得我是一個陰陽人,經常用言語來攻擊或騷擾我。他們不會欺負行為不女性化的男生,但卻會騷擾我,例如說:「陰陽人走遠些吧!」(中學生)
「在家長日時一走進學校就看見整幅操場掛了非常巨大的宣傳標語-「我們堅持一夫一妻,一男一女,一生一世」, 在學校的禮堂週會時聽到講者談及同性戀是「罪」,同性戀者會導至「滅城及愛滋病」……我的孩子感到非常焦慮不安,連續幾個月失眠, 生活失去動力及情緒持續不安,每次回校看到此巨大的宣傳標語便心跳手震…我覺得這些負面言論可以造成敵意的氣氛,帶給孩子負面經歷。」 (家長)
一個女同志組織「女同盟」過去亦曾收過一些含恐嚇字句的信件,裡面更藏了一些色情廣告、陰司紙及毛髮等。她們認為同志不是迷途羔羊,而是代罪羔羊,成為某些團體或個人用來發洩對社會或生活種種怨憤不滿的對象。
法國著名的存在主義者沙特講過:「當我們在別人的眼中變成『他者』,那就是地獄了。」對於一個認為異性戀才是正常的社會中,同性/雙性或跨性別的人便等於不正常,他們就是別人眼中的「他者」。他們的身分、社會位置及價值都是依異性戀的標準來定義的,他們不但經常處於弱勢,更要承受因誤解、偏見和歧視所帶給他們的傷害。
讓我們返回今日的兩段經文,看看聖經是否只是一面倒的反對同性戀?如果基督教的核心精神是愛,我們可以怎樣向同志群體宣講和見証基督的大愛呢?
首先今日的福音書故事是馬太9:1 - 7。
馬太福音是寫給一個原本是屬猶太人但已開始有外邦人加入的教會,它的主要對象是猶太人,而猶太人的悔改歸正便成為作者最大的關懷;然而,大家切勿以為馬太福音會有意把外邦人拼棄於福音的門外,反而多番強調外邦人在天國裡是有位置的,例如:「將有許許多多人從東從西前來,跟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起在天國坐席。」(8:11)
馬太所描述的耶穌是經常指責那些自以為對上帝的旨意的判斷是正確無誤的人,例如法利賽人、文士等;祂批評那些猶太人以為自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便必定得救,並提醒當時的群眾:「口口聲聲說「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只有遵行上主旨意的人才能進去。」
讓我們再細心閱讀及反省今日的福音故事(馬太9:1-7):
-
從其他符類福音書中,我們知道這件事發生在迦百農,當時耶穌正在教導人。
-
有四個人抬著一個癱瘓的人來,因為人多,便拆了屋頂,把癱子連褥子縋下;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小子,放心吧!你的罪赦了。」
這裡特別注意到耶穌之所以被感動,是因為那四個抬著癱子的人的信心,為什麼耶穌會稱讚這四個人的信心呢?我想這四個人是認識這個癱子、並瞭解他所受的痛苦的人,他們為了使癱子能夠親近耶穌,竟然願意費盡心思和氣力,排除一切障礙,包括客觀環境的障礙(人太多、房間太擠迫,)或是人為的阻隔(這位癱子是不受歡迎人物,甚至被視為不潔的罪人)。這四人所做的除了反映他們對這個癱子的接納和關愛,更反映他們對耶穌的信心—縱然當時社會對癱子充滿歧視與排斥,而他們這樣做亦可能挑起許多人的不安、甚至指駡,然而他們只是一心仰望主耶穌,相信祂的愛及醫治的權能,不但不會將這人定罪,反而向他施行拯救。
- 幾個經學師心裡想:「這個人竟敢說僭妄的話了。」為什麼那些經學師會有這些想法呢?因為希伯來傳統認為殘疾的身體,特別是有殘缺的那種,是由於犯罪的結果,因此這些不潔的人,均不可就近聖壇,免得褻瀆聖所,他們更不能勝任祭司或其他宗教職務。
此外,按猶太人的規矩,罪人必須到聖殿獻贖罪祭,在祭司行過潔淨禮之後,罪才得赦免。因此那些沒有錢買祭品及那些被當時教會視為不潔的人,跟本不可能進入聖殿。所以在這些經學師,以及一般猶太人的眼中,這個癱子不單是一個身體殘障的人,亦可能因犯罪而導致殘障的罪人,因而是被社會排斥和歧視的。
- 耶穌深知經學師們的心態,便公開斥責他們:「你們為什麼心裡懷著惡念呢?」說「你的罪赦了」或是「你起來行走,那一樣容易呢?」耶穌這樣做,是要他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
我們見到耶穌對於一個被社會排斥和唾棄的癱子,並沒有跟當時教會的權威人士(例如經學師)一般,將這人定罪,而是完全的接納他,叫他:「起來,拿起褥子回家!」耶穌除了醫治他殘缺的身體,還恢復他作為一個人的尊嚴及整全的人格。
- 最後,那人就起來,回家去了。眾人看見都希奇。歸榮耀與上帝,因為祂將這樣的權柄賜給人。
讓我們將這段經文放在今日的香港處境,大家認為聖經故事中的癱子會化身成什麼人?是愛滋病人、露宿者、智障、體障人士、精神病者、同志、新移民、單親媽媽、少數族裔?…
你會是故事中的那一個角色?
-
你會是在現場的群眾?—選擇作沉默的旁觀者、或是好奇及希望聽耶穌教導的人、還是覺得那四個人和癱子好煩,阻住你聽耶穌精彩的演說?
-
你會是經學師,對癱子的受苦和需要不關心之餘,亦想針對耶穌的錯處而借機攻擊祂?
-
你會是抬著那癱子的朋友,非常熱心地支持他及全心信靠上主拯救的大能?
究竟耶穌的行動為當時的群體帶來甚麼突破?對主流的猶太人傳統帶來甚麼挑戰?我認為耶穌的最大突破是為那些被主流社會視為不正常、不潔的罪人打開了一條生路,就是不用按當時的規矩獻祭、不必行潔淨禮,單靠信心,便可得赦免和拯救,因為那些規矩只是將人與人、及人與上主分隔的高牆。
同時間,耶穌亦毫不留情地指責那些經學師心懷惡念,就是自以為義、以死的教條和道德標準來判斷及定別人的罪;不懂得反省自己的盲點,對鄰舍的需要缺乏同情與關愛。
這是否也是今天香港教會的問題呢?
其實世人都犯罪,從這角度看,我們之間都是無分彼此,都需要尋求基督的赦罪。
弗2:4-10, 14-18
剛才福音書所講的是基督赦罪的權柄,在以弗所書二章保羅則進一步闡釋基督的赦罪與恩典的關係。
第三節是很重要的經文,在耶穌基督之前,大家都是一樣的,不分是猶太人或是外邦人,大家都是活在罪的當中,都逃不開上帝的懲罰。
第四至七節:4.但是,上帝有豐盛的憐憫;他對我們的愛浩大無窮。5.我們靈性在違命的罪中死了的時候,他使我們跟基督一同復活;是他的恩典救了你們的。6.上帝已經使我們在基督耶穌的生命裡跟基督一同復活,一同在天上掌權。7.他這樣做是要向世世代代表明他極大的恩典,就是他從基督耶穌向我們顯示出來的慈愛。
第八至十節:8.你們是靠上帝的恩典、憑信心而得救的;這不是出於你們自己的行為,而是上帝的恩賜。9.既然不是靠行為,你們就沒有甚麼好誇口的。
使徒保羅思想的一貫中心,就是基督徒的得救,不是靠著自己的行為或善行,而是靠著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白白的救贖恩典。
這一點也是使徒保羅和猶太人信仰思想最大的差異。因為猶太人一直有一個想法:以為人若是完成了摩西法律的規定,就可以得救。但是,使徒保羅說那是不可能的。法律只能告訴我們犯了罪,卻不能救我們脫離罪的束縛。使徒保羅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他親身體驗到一個事實,就是人的軟弱。「我所願意的善,我偏不去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反而去做。」
14節,基督親自把和平賜給我們;他使猶太人和外邦人合而為一,以自己的身體推倒那使他們互相敵對、使他們分裂的牆。
究竟猶太人是怎樣看待他們中間的外邦人的?
我們知道猶太人建造耶路撒冷聖殿時,特別在東邊的門檻上設立了一塊牌子寫著說:「任何外邦人越過此門檻,遇到生命危險是咎由自取。」在他們的認識中,以為外邦人都是不潔淨的族群,因為他們沒有受過割禮,不能進入聖殿敬拜上帝。但是,我們知道真正的割禮不是在表面上的記號,而是來自內心真實回應上帝的愛,這才是最重要。
14節所說的「和平」,指的就是不再有恐懼、害怕之意。猶太人之所以要將自己和外邦人區隔出來,主要原因是害怕接觸到他們,認為他們是不潔淨的人,害怕和他們在一起會引起上帝的生氣。但是,使徒保羅說不再有這樣的恐懼,因為耶穌基督已經將「和平」賜給了我們。
在耶穌基督裡,無論是外邦人,或是猶太人,都將合而為一,這就是使徒保羅很重要的信仰告白。也就是說:耶穌基督不但使所有的人回到上帝面前,和上帝和好,也使所有的族群結連在一起。人在耶穌基督裡,可以超越種族的界線,也超越了文化、歷史、地理、傳統等所帶來的隔閡。
17—18節,使徒保羅再次強調耶穌基督來的目的就是要使人與上帝和好,進而使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修復。他雖然說的是猶太人和外邦人,但是我們知道從廣義上來看,就是要推及到所有的人類與眾生。但是,我們必須注意,能達成這種和好的力量的,不是人的力量,而是上帝的聖靈。能使人認識耶穌基督救恩的工作,絕對不是人的能力,而是聖靈藉著人在作工。所以我們必須謙卑警醒,祈求聖靈的指引。
美藉華裔同志神學家鄭書祥博士,以基督最徹底的愛(radical love)來闡釋基督教最核心的福音精神。惟有這種無分彼此的愛,才可以超越一切人為的分隔,包括性別、性向、種族、階級、年齡、心智及體能等差異;這愛是要化解和消除一切人為的界線和隔閡。
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理應團結社會上不一樣身份和經驗的人,建立彼此尊重和平等公義的關係,教會所施行的洗禮和聖餐,是象徵人與生命的創造者、人與他人及人與自己的復和,從而達至合一的團契,然而,這裡所指的「合一」並不是將一切變成齊一、統一和劃一,或是聯合性的組織。合一的前題是明白萬事萬物本是多元和不一樣,但彼此卻是互相連繫。我非常喜歡南非杜圖主教的說話:「上主創造我們不是要我們變成一色一樣的人,而是要我們學習如何相處。」“We are made for togetherness, not for sameness.”
我在中大性別研究教「當代女性主義的思潮及實踐」的課程時,認識了一個雙性人細細,一個我從未接觸過的陌生人,她勇敢的出櫃,讓我對上主的創造有全新的瞭解,按她解釋,雙性人是出生時便已存在的性器官發育障礙,甚至是基因上變異出現的性別模糊,這是一個生理上的狀態。她解釋雙性人的人生充滿問號,無法辨識自己是雄是雌,因此驚慌迷失,把自己愈藏愈深,不少人走上自毀之路。細細表示,「我認識一位40多歲的雙性人,他跟我說,年青時所認識的雙性人朋友都已相繼自殺離世,十多個朋友中,現在就只剩他活到現在。」
細細創立「藩籬以外:認識關愛雙性人」的組織,是要讓社會正確認識雙性人和他們的處境,也協助雙性人接受自己的與別不同。正正因為社會對雙性人存在極大的誤解和疏忽,所以才需要有人站出來糾正這些誤解,雖然雙性人在人口中不多,但雙性人也是人,都應該得到尊重、關懷和當得的尊嚴。
細細是虔誠的基督徒,在一次訪問中,記者提出她倡議性少眾平等平權的工作,是否會遇到教會的反對和遣責,細細卻無懼非議地回應:「我會思想如果耶穌活在這世代,祂會怎樣做?祂教導我們愛人如己。如果這都不能夠解答心中疑問,我會按良心行事,因為我心中有愛和光。」
最後,讓我介紹一位近代雕塑家Timothy P Schmalz的兩件作品:
-
“The Last Supper”, 圖中席上的是正在擘餅的耶穌,他的兩邊有十二張空椅,這景象的含意是:基督的筵席永遠都是開放的,沒有任何人會被拒於門外,因為這筵席就是代表著耶穌基督 的大愛 (radical love) 和上主慷慨的接待(hospitality)。
-
“Open Your Heart”, 圖中的耶穌將他的衣領打開,呈現出他那開敞的心懷如何寬大,以致讓所有被社會排斥的人都可以感受他的接納和包容。
要讓教會的門打開,接待被社會所歧視和排斥的異類,與我們一起分享基督的筵席,我們就需要學效耶穌的榜樣,打開我們的心懷,以平等公義和寬容的精神彼此接待。
因為基督的愛是無分彼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