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酷兒神學?一種顛覆性的信仰視角
“酷兒”(Queer)與”神學”(Theology),這兩個詞彙並列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是覺得它們風馬牛不相及,甚至是自相矛盾嗎?這很正常。在過去,“酷兒”一詞常帶有歧視與傷害的意味。然而,這兩個看似對立的概念,不僅被湊在一起,更發展成一門獨特的神學。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酷兒神學”的奧秘。
從基本定義出發
神學家鄭書祥(Patrick Cheng)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切入點。神學(Theology)拆開來看,就是Theos(上帝)與Logos(言說),即”關於上帝的言說”。那麼,酷兒神學(Queer Theology)便可以直觀地理解為:用一種酷兒的方式來談論上帝。
但這立刻引出了一個更關鍵的問題:到底什麼是”酷兒”?
重新認識「酷兒」的三個層次
要理解酷兒神學,必先深入拆解”酷兒”這個詞。如今,它的意義早已超越了過去的貶義標籤。學者們通常從三個關鍵層面來理解它:
1. 作為一把「總稱」的大傘 (An Umbrella Term)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酷兒”像一把大傘,包容了所有非主流的性傾向與性別認同者,如我們熟知的LGBTQIA+。當縮寫字母變得繁瑣時,“酷兒”提供了一個更簡潔且具包容性的統稱。
重點區分:性傾向(你被誰吸引)與性別認同(你內心認同自己是誰)是兩個獨立的概念,不可混為一談。
2. 作為一種「顛覆」的行動 (A Subversive Action)
在這裡,“酷兒”從名詞轉變為動詞。它代表一種主動去顛覆、去挑戰常規的行動。它驕傲地擁抱那些被主流社會視為”怪異”、“不正常”的特質。如同古代宮廷裡敢於說出國王沒穿衣服真相的小醜,“去酷兒化”(to queer)一件事,意味著主動翻轉既有框架,讓我們聽見那些長期被忽略、被消音的聲音。
3. 作為一種「消除界線」的哲學 (A Deconstructive Philosophy)
源於酷兒理論(Queer Theory),這個層次挑戰我們腦中根深蒂固的二元對立假設。我們習慣將人分為男/女、同性戀/異性戀,但酷兒理論質疑:這些分類是天生的、永恆不變的嗎?
答案是:不是。酷兒理論認為,這些非黑即白的分類是”社會建構”的產物,是我們的文化為了方便管理而發明的標籤與框框。
酷兒神學的三種面貌
當我們帶著對”酷兒”的三層理解回看酷兒神學時,其定義也變得清晰起來:
- 由性少數、為性少數而作的神學:對應”酷兒”作為總稱的意義。
- 挑戰傳統、挑戰常規的神學方法:對應”酷兒”作為顛覆行動的意義。
- 解構和批判各種二元對立的神學視角:對應”酷兒”作為消除界線的哲學。
超越辯護,走向顛覆
你可能會想,酷兒神學的目標,說穿了就是為LGBTQ+群體在教會中爭取一席之地,希望基督教對他們更友善、更包容。
然而,許多神學家認為,這遠遠低估了酷兒神學的願景。神學家林托姆斯特(Linn Tonstad)指出,酷兒神學追求的是更全面的社會與政治層面的轉化,而不僅僅是為性少數爭取接納。
鄭書祥的觀點則更為激進。他認為,基督教神學的骨子裡本身就是酷兒的。
為什麼?因為基督教最核心的主張,恰恰就在”酷兒化”(queering)這個世界最根本的二元對立: * 道成肉身:耶穌基督的降生,打破了”神”與”人”之間那條絕對的界線。 * 死裡復活:耶穌的復活,顛覆了”生”與”死”之間那道我們認為最無法跨越的鴻溝。
從這個角度看,酷兒神學最終不再只為酷兒社群服務。它成為一副全新的、激進的眼鏡,邀請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性傾向或性別認同為何——戴上它,重新審視我們的信仰與世界。
結論:一個留給你的問題
從一個充滿爭議的詞匯出發,我們發現酷兒神學是一個強大的分析工具,幫助我們重新思考信仰、權力與正義。它提醒我們,“酷兒”不僅是一種身份,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
最後,讓我們一起思考:如果連我們信仰最核心之處,本質上都如此”酷兒”、如此顛覆,那麼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那些看似銅牆鐵壁、理所當然的分類與界線,是否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牢不可破?
它們,是不是也都可以被我們重新挑戰、重新”酷兒化”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