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會議

Previous Next

「互惠倫理︰聯合國性小眾宗教領袖對談」研討會

「互惠倫理︰聯合國性小眾宗教領袖對談」研討會

 

2017年7月初,性神學社正式提交申請參與「互惠倫理︰聯合國性小眾宗教領袖對談」研討會,希望能夠成為十一個參與組織之一。 7月底,UN LGBTI Core Group 公佈結果,性神學社 正式入選是次會議。總幹事黃寶珠代表性神學社及 彩虹之約—共建同志友善教會行動 ,於10月 23-26日 期間遠赴聯合國位於美國紐約的總部出席會議。

性神學社總幹事黃寶珠於「互惠倫理︰聯合國性小眾宗教領袖對談」研討會發表演說全文(中文翻譯)如下︰
 
感謝大會讓我有機會參與今天這場會議。
我叫黃寶珠,是來自香港的一位雙性戀基督徒,目前是香港性神學社的總幹事。性神學社成立於2013年,最初由一群性小眾基督徒及對性小眾持友善態度的基督徒所組成。我們提倡為性小眾於教會層面、社會層面爭取公義、尊嚴以及平等對待。
 
我們主要的工作包括出版、教育以及輔導。這些範疇對於消除針對性小眾的暴力、歧視,非常重要。性神學社亦致力為性小眾基督徒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供他們分享個人故事、掙扎,讓公眾能夠了解到性小眾所受到的歧視及痛苦。在我說話的這一分鐘,很多性小眾仍然無法出櫃,無法向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甚或整個社會,呈現真實的自己。他們的聲音,仍然未被聽見。
曾經,我的聲音,也不能被聽見。大約十年前,我一直積極參與香港一所保守教會的事工,教會的朋友、領袖和牧師,對我非常信任,鼓勵我參與不同的教會事務。然而,我的教會領袖發現我的情感狀況及性傾向後,他們的態度隨即轉變,先是要求我於眾人面前承認我犯了罪,後是要求我離開與我一同生活多年的同性伴侶。當我告訴他們,我無法如此對待我的同性伴侶後,教會即時拒絕我參與任何教會工作。當時,所有的教會領袖,包括牧者,無法面對我的質詢,無法解釋為何我承認我有恩賜,但卻無法再繼續為教會服務。
我感到非常憤怒,教會裏並無任何人再向我表達支持或關心。在別無選擇之下,我離開了這個本應讓人經歷基督之愛的群體。我離開教會後,決心攻讀全日制神學課程,希望認識我的上主、我的信仰以及聖經,是否真的譴責我的性傾向。
進入神學院初期,害怕受到歧視與被拒絕的恐懼感仍然籠罩着我,所以我選擇在老師、同學面前隱藏我的性別身分。隨着時間流逝,我發現自己無法再忍受處於一種不斷自我否認的狀態——拒絕承認我真正的性別認同。我相信上主選擇如此地創造我,亦會愛護如此的我,包括我的性傾向。
最後,我和另外九位於神學院攻讀神學的性小眾學生,在神學院一次常設活動中向整所神學院出櫃。這一次出櫃,不單意味着我們願意真誠地面對自己,亦同時肯定上主創造的形象,包括一個人的性別身分及性傾向。當時 ,我們承諾我們今後將一起同行,承認一個人可以同時擁有性小眾身分及基督徒身分,並肯定這樣的雙重身分不是詛咒。我們都值得被尊重及感受喜樂。
我的經歷只是眾多性小眾基督徒生命故事的其中一個,很多性小眾信徒也在面對類似的掙扎。卜莎崙牧師,一位女同志牧師; 黃欣琴女士,一位跨性別; 細細老師,一位雙性人。在此,我希望逐一提到他們的名字,因為他們都是真實存在於世上的人,就像你和我一樣。他們不是客體,不是物件,不是一個概念,而是活生生的存在。在我們當中,並不是每一位也能在自己的教會裡受洗,也不是每一位也能領取聖體/聖餐,甚至不能被視為教會的一員。
此時此刻,許多主流教會仍然堅持以異性戀、父權意識為原則,並以此牧養為核心。使得許多性小眾信徒將恐同意識內化,持續地對自我感到羞恥、自我否定和感到自卑。事實上阻礙香港實踐性別平權的反對勢力,乃由香港主流基督新教教會及天主教教會信徒所組成。這些信徒一方面強調教會需要愛護性小眾基督徒,一方面卻堅持性小眾信徒必先要接受「修復式」或「拗直治療」,才能獲得這種「愛」和平等對待。
 

2013年,有關反性傾向歧視立法的討論,於香港社會吵得沸沸湯湯,數個香港基督教組織及教會決意策動一個名為「彩虹之約-共建同志友善教會行動」的組織。我們從那時開始我們收集了近1000個支援我們的簽名,這些簽名分別來自不同基督教團體、個別信徒、牧者、神學生。我們分享着同一個信念──建立不排斥、包容、接納性小眾,強調一個人生而為人的尊嚴和平等的教會或信仰群體。

我們相信上主愛每一個人,我們肯定所有生命的存在價值,相信人人平等,無論他的種族、性別、語言、年齡、職業、性傾向、性別身分、性別表達或不同能力都應享受平等對待。

福音的核心是愛,並不是歧視,亦不是仇恨。

我們堅信教會是一個信心的群體,參與的人均被上主喚召,活出基督的合一精神。因着聖靈的能力,教會乃是上主的見證,需要熱心參與一切強調醫治、復和、公義和旨在帶領世界走向完全的工作。

因此,教會更需要宣揚接納和平等的群體,讓所有人能夠彼此接納和尊重。

洗禮讓教會與耶穌的痛苦、死亡以及復活締上連繫。對於基督徒而言,聖餐更是明確地象徵着一份承諾,承諾與耶穌一起承載拯救世界和為世界帶來復和的胸懷和精神。因着聖靈,教會與上主的門徒需要明白多元及尊重差異的重要性,並理解人類的性別、性傾向、性別身分,也是上主的創造。更重要的是,教會的聖經教導及傳統必須從所在的語境出發,時刻檢視。教會需以謙卑與同理心,切實聆聽信徒生命,才能真正認識性小眾的需要。

我們願意與被邊緣、被壓迫的性小眾同行,因為我們相信,只有同在、同行,才能真正實踐上主的國度,以及燃點早已蘊藏在我們當中的,屬於基督的愛。我們相信教會不能拒絕上主早已接納的人,而上主所創造的每一個人都應帶着祂神聖的形象。因此,教會不能單單因為性小眾信徒的性別、性傾向、性別身分,視他們有罪和不潔 (參照使徒行傳10章)。

「就對他們說:『你們知道猶太人,和別國的人親近來往,本是不合例的;但神已經指示我,無論甚麼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潔淨的。』」(使徒行傳 10︰28)

能夠在聯合國發表演說,與你們分享香港的故事,於我,非常重要。作為亞洲的一份子,香港的故事同樣在某程度上揭示了部分亞洲信徒的經驗,特別是以華語作為主要溝通語言的地區。

我們需要建立一個能夠讓人彼此尊重,不歧視、不具污名的共融空間。香港的宗教右派一直鼓動歧視,阻礙政府就反性傾向歧視立法,更提倡以愛為名的「修復式」或「拗直」的輔導方法,更高舉「逆向歧視」等口號。

我期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團結一致,合力抵抗這種傷害,重新肯定人權、平等及反歧視的重要性。信、望、愛,其中最大的是愛。就讓愛消除那些帶來暴力、帶來歧視的界線吧!謝謝!